科学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与香港中文大学近日联合发布《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香港中文大学的科研影响力与贡献》(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基于爱思唯尔旗下Scopus引文数据库海量科研数据撰写而成,全面总结了粤港澳大湾区(以下简称“大湾区”)在2018年至2022年的科研成果。报告显示,过去五年大湾区科研产出呈强劲增长态势,复合年均增长率近18%,远高于中国和全球的科研产出增长率。
报告显示:从科研产出数量上看,在过去的五年中,粤港澳大湾区科研产出显著增加,从2018年的近7.4万篇论文增长到2022年的近14.3万篇论文,几乎翻了一倍。
从学术影响力上看,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大湾区科研论文的归一化引文影响力(FWCI指数)为1.5,表明大湾区论文的平均被引用次数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50%,展现出卓越的研究影响力。大湾区的科研论文有5.2%发表在全球排名前1%高影响力期刊上,比全球平均高出90%。
在科创人才的维度,大湾区展现出了强有力的人才聚合力。从2018年到2022年,大湾区的活跃研究人员数量翻了一倍,五年间发文的活跃作者数超过42.13万人。这一庞大的科创队伍为大湾区的科研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作为大湾区的创新高地,香港的科研产出表现尤为出色。报告指出,香港地区科研产出的FWCI高达1.9,即香港科研产出的被引次数比世界同类产出的平均水平高出90%;同时,7.5%的香港科研产出发表在全球排名前1%的高影响力期刊上,这一数字也显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2.7%)。
在国际学术交流领域,香港更是引领大湾区乃至全国。报告显示,近半数香港科研产出来自国际合作(41.1%)。在积极与国外机构开展合作的同时,香港高校和科研机构还通过在大湾区其他城市设立分校或大型实验室、引入大湾区内多方科研合作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大湾区的国际合作水平,开拓了国际学术交流网络,将创新力辐射至大湾区乃至全国更广阔的区域。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该校先后设立了港中大(深圳)校区和深圳研究院,并在区域内和跨区域科研合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根据报告,港中大有40%的论文是与大湾区内其他机构合著,其中有60%的论文包含了大湾区以外的其他机构参与。
“报告分析结果突显香港作为‘超级联系人’的角色,并响应中央政府对香港特别行政区‘发展成国际创科中心’的期望。”港中大副校长(研究)岑美霞教授表示,“报告也再次证明了港中大使命‘融会中国与西方’之重要性,而港中大将继续致力于担当连接内地与世界的桥梁,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发展,基于强大的研究生态圈,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贡献。”
大湾区在科研转化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潜力,产学研之间的紧密合作成为推动区域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在2018年至2022年,大湾区的研究合作中约有4.8%是学术机构与企业合作伙伴共同完成的,这一比例比全球平均水平高两个百分点,凸显了该地区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的显著成效。从产学合作成果的学术影响力来看,大湾区的表现同样令人瞩目,FWCI指数达到2.47,高于中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大湾区产学合作成果的高质量和高影响力,为该区域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
大型企业在推动产学合作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华为、腾讯和中国南方电网等是大湾区产学合作产出量领先的机构。这些企业在2018年至2022年期间,与学术机构共同发表的产学合作成果数量均超过3,000篇,占其总科研产出的60%以上。这一合作模式的广泛应用,不仅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也为学术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实现了双赢局面。(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